护士资格考试VIP版理论精讲 VIP版在线测试  |  会员专区  |  基护 内护 外护 妇护 儿护 医护在线测试  |  生理学 教学改革
医护学习网
您的位置:首页 > 护士资格考试VIP版理论精讲 > 第十七章 生命发展保健

第三节 生长发育

purchase abortion pill online

medical abortion

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、预防保健及疾病治疗和护理,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。根据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体格、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提供“以家庭为中心”的整体护理,遵循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,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,提高疾病的治愈率,保障和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成长。

 一、分期

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,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以下7个时期

(一)胎儿期

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,约40周。此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,完全依靠母体生存,因此孕母的健康、营养、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。

(二)新生儿期

自胎儿娩出、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。按年龄划分,新生儿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,但由于此期小儿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,故将婴儿期中的这一特殊时期单列为新生儿期。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,环境发生巨大变化,由于其生理功能及适应能力尚不完善,易发生窒息、感染等疾病,死亡率较高

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,称围生期(又称围产期)。

(三)婴儿期

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。此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,对热量、营养素、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,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尚不成熟,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。同时,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,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,易患感染性疾病。

(四)幼儿期

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称为幼儿期。此期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减慢,但智能发育较前突出,语言、思维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日渐增强,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不断发展,但对自身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,自身防护能力较弱,加之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,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,此期应加强防护,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。

(五)学龄前期

自3岁后到6~7岁入小学前称为学龄前期。此期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,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日趋完善,智能发育更加迅速,自我观念开始形成,好奇多问,模仿性强。此期应培养小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,为入学作好准备。

(六)学龄期

自入小学前(6~7岁)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。此期体格生长发育相对缓慢,智能发育更加趋于成熟,除生殖系统外,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接近成人。此期求知欲强,综合、理解、分析能力逐步提高。是接受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。但要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保证充分的营养和休息。

(七)青春期

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、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。女孩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。青春期年龄范围,女孩从11~12岁到17~18岁,男孩从13~14岁到18~20岁为青春期。此期小儿的①生长发育再次加速;②在性激素作用下,生殖系统的发育渐趋成熟,第二性征逐渐明显,男性肩宽、肌肉发达、声音变粗、长出胡须;女性骨盆变宽、脂肪丰满;到青春末期,女孩出现月经,男孩发生遗精。③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,易出现生理、心理和行为问题。④该期以成熟的认知能力、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为显著特征。

二、儿科特点

(一)解剖特点

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,小儿身体不断变化,如体重、身长、头围、胸围等的增长,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。因此,护理人员应遵循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,正确对待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,以正确鉴别正常与病态现象。

(二)生理特点

小儿年龄越小,生长越快,所需营养物质和液体总量相对比成人越高。不同年龄小儿的生理、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,心率、呼吸、血压、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。

(三)病理特点

小儿病理变化、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往往与年龄有关,对于同一致病因素,小儿与成人,甚至不同年龄小儿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。如婴幼儿易患支气管肺炎,而青少年和成人多见大叶性肺炎;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易患佝偻病,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。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性疾病时,常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,如体温不升、拒乳、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或降低等。

(四)免疫与预防

出生后6个月内,因从母体获得特异性抗体IgG,暂时形成被动免疫,而很少感染麻疹等传染病。但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,故小儿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。SIgA水平也较低,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。同时,小儿皮肤、黏膜娇嫩,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,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都不如成人健全,因此,护理中应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。

(五)疾病预后

小儿患病时起病急,变化快,病情转归有正、反两方面倾向。从正面而言,如诊治及时、有效,护理恰当,疾病往往迅速好转恢复。由于小儿修复和再生功能旺盛,后遗症一般较成人少。但从反面而言,小儿病情危重情况下,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生死亡。

(六)心理行为

小儿时期是心理行为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。由于小儿身心未成熟,依赖性较强,较不能合作,同时,小儿心理、行为发育受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的影响,因此护理中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,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发育特征,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,促进小儿身心健康成长,提高人口素质。

三、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

(一)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

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,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,具有阶段性。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,尤其是头3个月,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,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,至青春期生长发育速度又加快,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

(二)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

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。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;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;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;年幼时皮下脂肪发育较发达;肌肉组织到学龄期才发育加速,心、肝、肾等系统的增长,基本与体格增长保持平衡。

(三)生长发育的顺序性

小儿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、由近至远、由粗到细、由低级到高级、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。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:先抬头、后抬胸、再会坐、立、行(自上到下);从臂到手,从腿到脚的活动(由近及远);手拿物品先会用拳掌握持,以后发展到能用手指端摘取(从粗到细);先会画直线,进而能画圆、画人(由简单到复杂);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,认识事物,再发展到记忆、思维、分析、判断(由低级到高级)。

(四)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

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发展,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、性别、环境、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,体格上的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显著,到青春期差异更明显。

(五)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

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。遗传决定了机体生长发育的潜力,这个潜力又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和调节,两方面相互作用,决定了每个小儿的生长发育水平。

1.遗传因素 小儿的生长发育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。不同种族、家族、性别间的差异影响着人的皮肤颜色、面型特征、身材高矮、性成熟的早晚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。

2.环境因素

(1)孕母情况:胎儿在宫内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、营养、情绪、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。

(2)营养充足和合理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,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因素,年龄越小受营养因素的影响越大。长期营养不足会导致体格发育的迟滞,包括体重下降、身高不增,以及器官功能低下,影响智力、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。

(3)生活环境:小儿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,还包括家庭的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状况等。良好的居住环境、卫生条件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。反之,将有不良影响。

(4)疾病和药物: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很大,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,慢性疾病还影响其身高和体重的增长;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;先天性疾病,如先天性心脏病使小儿生长迟缓。药物也可影响生长发育,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身高增长、速度减慢,尤其是在生长的关键期对成长易造成永久性的影响。

四、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

(一)体重

为各器官、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,是小儿体格生长的代表,是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。临床给药、输液、热量的给予常依据体重计算。

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。出生后第1个月增加1~1.5kg,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(6kg)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(9kg);2岁时增至出生时体重的4倍(12kg)。2岁以后到12岁前体重稳步增长,平均每年增长2kg,推算公式如下:

1~6个月:体重(kg)=出生体重(kg)+月龄×0.7(kg)

7~12个月:体重(kg)=6(kg)+月龄×0.25(kg)

2~12岁:体重(kg)=年龄×2+8(kg)

(二)身长(高)

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,反映骨骼生长。年龄越小增长越快,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。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;1周岁时达到75cm;2周岁时达到87cm。2~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:

身长(cm)=年龄(岁)×7+75(cm)

测量方法:3岁以下测卧位身长,脱去其鞋、帽、袜,穿单衣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。扶正头,头顶轻触头板,小儿面朝上。测量者位于右侧,使小儿双膝伸直,移动足板触及足跟,读数并记录,精确到0.1cm。

3岁以上测身高,取立正姿势,双眼平视正前方;胸部稍挺起,腹部微向后收,两臂自然下垂,手指并拢,脚跟靠拢,脚尖分开约60°。脚跟、臀尖和两肩胛间三点同时接触立柱。测量者将底板轻轻移下,与颅顶点接触,读数并记录,精确到0.1cm。

(三)坐高

坐高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,出生时坐高为身高的67%,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,6岁时为55%。此百分数显示了上、下部比例的改变,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。

测量方法: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。取坐位,两大腿伸直,与躯干成直角。注意坐凳高度,如腿悬空,可在脚下垫木板,使腿的伸直面与地面平行。小儿坐直,双眼平视前方,臀部紧靠立柱,双肩自然下垂。读数精确至0.1cm。

(四)头围

经眉弓上方、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,其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。出生时平均为33~34cm,1岁时46cm,2岁时48cm,5岁时50cm,15岁时54~58cm(接近成人)。

测量方法:测量者立于前右方,用软尺从头右侧眉弓上缘,经枕骨粗隆从左侧居弓上缘绕回零点,软尺应紧贴皮肤,左右对称。软尺刻度应精确到0.1cm。

(五)胸围

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。胸围反映胸廓、胸背肌肉、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。出生时平均为32cm,比头围小1~2cm。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,约46cm,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,至青春期前其差数(cm)约等于小儿年龄数减1。

(六)腹围

平脐(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)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。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,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。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量腹围。

(七)上臂围

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上臂围,代表上臂骨骼、肌肉、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。生后第一年内尤其前半年上臂围增长迅速。1~5岁间增长缓慢。可通过测量上臂围以普查小于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。评估标准为:上臂围>13.5cm为营养良好;12.5~13.5cm为营养中等;<12.5cm为营养不良

(八)牙齿

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、恒牙(28~32颗)两副牙齿。生后4~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,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。约于2岁~2岁半乳牙出齐。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~6。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,12岁萌出第2颗恒磨牙,17~18岁萌出第3颗恒磨牙(智齿)。

(九)囟门

婴儿出生时前囟约为1.5~2.Ocm,1~1.5岁时闭合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、过大见于佝偻病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;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,见于脑积水、脑瘤、脑出血等疾病,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。后囟出生时很小或闭合,最迟生后6~8周闭合


内容纠错 | 意见建议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9-2025 医护学习网 * Medicine & Nursing Learn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