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士资格考试VIP版理论精讲 VIP版在线测试  |  会员专区  |  基护 内护 外护 妇护 儿护 医护在线测试  |  生理学 教学改革
医护学习网
您的位置:首页 > 护士资格考试VIP版理论精讲 >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

第十六节 胆道感染病人的护理

buy prednisolone 25mg tablets

prednisolone side effects motoblog.benndorf.de buy prednisolone 25mg tablets

胆道感染是指胆囊壁和(或)胆管壁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发生炎症反应,胆汁中有细菌生长。胆道感染与胆石症常互为因果关系,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,梗阻可造成胆汁淤滞、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;胆道反复感染又是胆石形成的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。

一、胆囊炎病人的护理

胆囊炎是指发生在胆囊的细菌性和(或)化学性炎症。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。

(一)病因

1.急性胆囊炎    最主要原因胆囊结石

(1)胆囊管梗阻:由于结石阻塞或嵌顿

(2)细菌感染:细菌多来源于胃肠道。

2.慢性胆囊炎    大多数继发于急性胆囊炎,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。

(二)临床表现

1.急性胆囊炎

(1)症状

1)腹痛(注意诱因、特点和放射部位):多数病人有上腹部疼痛史,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,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及右肩下部,常在饱餐、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。

2)消化道症状:病人腹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厌食等消化道症状。

3)发热或中毒症状:根据胆囊炎症反应程度的不同,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和脉搏加速。

(2)体征

1)腹部压痛:右上腹可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压痛、反跳痛和肌紧张,Murphy征阳性。

2)黄疸:10%~25%的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(少数病人),多见于胆囊炎症反复发作合并Mirizzi综合征的病人。

2.慢性胆囊炎    症状常不典型,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、厌食油腻和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及右上腹和肩背部隐痛。多数病人曾有典型的胆绞痛病史。

(三)辅助检查

1.急性胆囊炎

(1)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,部分病人可有血清胆红素、转氨酶、AKP及淀粉酶升高。

(2)影像学检查: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,胆囊壁增厚,大部分病人可见胆囊内有结石光团。

2.慢性胆囊炎   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,胆囊腔缩小或萎缩,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,常伴胆囊结石。B超检查是普查和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。

(四)处理原则

主要为手术治疗。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取决于病人的病情。

1.非手术治疗   包括禁食和(或)肠减压、纠正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、解痉止痛、控制感染及全身支持,服用消炎利胆及解痉药物,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若病情加重或出现胆囊坏疽、穿孔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手术治疗。

2.手术治疗   胆囊切除术

(五)护理问题

1.疼痛    与结石突然嵌顿、胆汁排空受阻致胆囊强烈收缩或继发胆囊感染有关

2.有体液不足的危险    与不能进食和手术前后需要禁食有关

3.潜在并发症:胆囊穿孔

(六)护理措施

1.减轻或控制疼痛:根据疼痛的程度和性质,采取非药物或药物的方法正确。

(1)卧床休息: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,指导其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,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目的。

(2)合理饮食:病情较轻且决定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病人,指导其清淡饮食,忌油腻食物;病情严重且拟急诊手术的病人予以禁食和胃肠减压,以减轻腹胀和腹痛。

(3)药物止痛:对诊断明确的剧烈疼痛者,可遵医嘱通过口服、注射等方式给予消炎利胆、解痉或止痛药,以缓解疼痛。

(4)控制感染:遵医嘱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。通过控制胆囊炎症,减轻胆囊肿胀和胆囊压力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。

2.维持体液平衡:在病人禁食期间,根据医嘱经静脉补充足够的水、电解质能量和维生素等,以维持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。

3.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

(1)加强观察: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腹痛程度、性质和腹部体征变化。若腹痛进行性加重,且范围扩大,出现压痛、反跳痛、肌紧张等,同时伴有寒战、高热的症状,提示胆囊穿孔或病情加重

(2)减轻胆囊内压力:遵医嘱应用敏感抗菌药物,以有效控制感染,减轻炎性渗出,达到减少胆囊内压力、预防胆囊穿孔的目的。

(3)及时处理胆囊穿孔:一旦发生胆囊穿孔,应及时报告医师,并配合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。

(七)建康教育

1.合理安排作息时间,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。

2.低脂饮食,忌油腻食物,宜少量多餐,避免过饱。

3.非手术治疗期间及行胆囊造口术的病人,应遵医嘱服药,定期到医院检查,以确定是否手术治疗恶化的时机;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慢性胆囊炎病人,应严格限制油腻饮食,遵医嘱服用消炎利胆及解痉 药物。若出现腹痛、发热和黄疸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诊。

二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

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,是在胆道梗阻基础上并发的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,急性胆管炎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。

(一)病因

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完全梗阻和化脓性感染所致,它是胆道感染疾病中的严重类型,亦称急性重症型胆管炎,此病在我国较多见。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梗阻因素。造成化脓性感染的致病细菌有大肠埃希菌、变形杆菌、产气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,厌氧菌亦多见。

(二)临床表现

大多数病人有胆道疾病史。一般起病急骤,突发剑突下或上腹部顶胀痛或绞痛,继而寒战、高热、恶心、呕吐。病情常发展迅猛,有时在尚未出现黄疸前已发生神志淡漠、嗜睡、昏迷等症状。如未予有效治疗,继续发展,出现全身发绀、低血压休克,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肾衰竭,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。对本病的诊断,主要是在Charcot三联症(腹痛、寒战高热、黄疸)的基础上,又出现休克(感染性休克)和神经精神症状具备这五联症(Reynolds五联症)即可诊断。

1.症状

1)腹痛:病人常表现为突发的剑突下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,可阵发性加重,并向右肩胛下及腰背部放射。

2)寒战、高热:体温持续升高。

3)胃肠道症状:多数病人伴恶心、呕吐。

2.体征

1)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:疼痛依梗阻部位而异,肝外梗阻者明显,肝内梗阻者较轻。剑突下及右上腹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,可有肝肿大和肝区叩痛,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。

2)黄疸:胆管梗阻后即可出现黄疸,其轻重程度、发生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胆管梗阻的程度和是否并发感染等因素。

3神志改变: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、嗜睡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。

4休克表现:体温可高达3940℃或者更高,脉搏快而弱,达120次/分以上,血压降低,呈急性重病容,可出现皮下淤血或全身发绀,以及表现为躁动、谵妄等。

(三)辅助检查

1.血常规  示白细胞计数升高,可超过20×109L,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,可出现中毒颗粒;血小板计数降低;凝血酶原时间延长。

2.影像学检查   B超检查可显示:胆管内有结石影,近段扩张。

3.其他检查   PTCERCP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、原因和程度

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(PTC

目的:了解胆道梗阻情况及病变部位,必要时可行置管引流。有创性顺行性胆道造影方法。

X线透视下或B超引导 → 穿刺针经皮肤穿入肝内胆管  →造影剂注入胆道→显影

并发症:胆漏、出血和胆道感染

术前:凝血功能检查和注射维生素K;常规行碘过敏试验检查后护理:平卧46小时, 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和生命体征。

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(ERCP: 自下而上了解胆道及胰管情况

机制:纤维十二指肠直视下 →通过十二指肠乳头 → 将造影剂注入胆道和胰管 →显影

并发症:急性胰腺炎、胆管炎。

(四)治疗原则

治疗原则: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减压。手术是以切开减压并引流胆管、挽救生命为主要目的,故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,但也要尽可能地仔细探查胆管,力争解除梗阻因素。

1.非手术治疗   既是治疗手段,又是手术前准备。在严密观察下进行,主要措施包括:

1禁食、持续胃肠减压及解痉止痛

2抗休克治疗:补液、扩容,恢复有效循环血量。

3抗感染治疗:联合应用足量、有效、广谱、并对肝、肾毒性小的抗菌药物。

4)其他:吸氧、降温、支持治疗等

5)引流

2.手术治疗   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、胆道减压、挽救病人生命

(五)护理问题

1.体液不足   与呕吐、禁食、胃肠减压和感染性休克等有关

2.体温过高   与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有关

3.低效性呼吸型态   与感染中毒有关

4.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胆道疾病致长时间发热、肝功能损害及禁食有关

5.潜在并发症胆道出血、胆瘘、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

(六)护理措施    同结石护理

1.维持体液平衡

1)加强观察:严密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。如脉搏、血压、CVP、胃肠减压及每小时尿量等;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,为补液提供可靠依据。

2)补液扩容

3)纠正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

2.降低体温   可采用物理降温、药物降温和控制感染。

3.维持有效呼吸   加强病情观察;采取合适体位;禁食和胃肠减压;解痉镇痛;氧气吸入。

4.营养支持

5.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

1)加强观察:包括神志、生命体征、每小时尿量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的量、颜色和性质,同时应注意血常规、电解质、血气分析和心电图等检测结果的变化

2)加强腹壁切口、引流量和T管护理

3)加强支持治疗

4)维护器官功能

(七)健康教育

1.合理饮食   指导病人选择低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肥胖;定时进餐可减少胆汁在胆囊中贮存的时间并促进胆汁酸循环,预防结石的形成。

2.自我监测   出现腹痛、发热、黄疸时及时到医院诊治。

3.T管护理    病人带T管出院时,应告知病人留置T管引流的目的,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。

1)妥善固定引流管和放置引流袋,防止扭曲或受压。

2)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,以防管道脱出或胆汁逆流。

3)沐浴时应采取淋浴的方式,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伤口处。

4)引流管伤口每日换药一次,敷料被渗湿时,应及时更换,以防感染,伤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保护。

5)每日同一时间更换引流袋,并记录引流液的量、颜色及形状。若引流管脱出、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应及时就诊。


内容纠错 | 意见建议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9-2025 医护学习网 * Medicine & Nursing Learning